發展在于對方向的堅持——2006歲末感懷
2006年,“桑美”臺風無情地摧毀了沿途的萬物生靈,于是悲痛的陰霾籠罩了從廢墟中走出的人們,生活總該繼續,一切可以從來。此時,郭浩主席一筆2000萬的個人善款如雪中之炭,頃刻間溫暖了整個寧德災區,而他卻婉拒了出席任何獲得榮譽和關注的場合。
善舉不圖報,這是對人性的徹悟
2006年,受市場通路影響,臺灣香蕉價格慘跌,許多臺灣中南部農民忍痛割蕉,眼見一年的辛勞徒費。一份來自海峽西岸的200噸采購定單讓焦慮中的果農歡欣鼓舞,燃眉之困頓解。平抑島內農產品供求,開拓新市場無疑是最好的選擇,我們所努力的正是臺灣農民所渴望的。而我們亦相信,對所有中國人而言,現今沒有比兩岸和解、共同繁榮更大的事情。
人間有正道,這是對民生的信仰
2006年,教育、教育再教育。從新進員工的入職培訓到在職員工的繼續教育,從針對性、實用性的短期培訓到素質性、成長性的職業化教育。尊重人才的關鍵在于時刻將人才的發展放在心上,人才發展需要平臺,就創造一個適當的平臺;人才發展需要提升,就創造不斷學習的機會。
一切為了員工的發展,這是對人才的尊重
2006年,《肯定列表制度》出臺,許多中國企業在“日本式”的苛刻“壁壘”面前“折戟擱淺”。“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”,“挑戰”的矛盾一方是“機遇”,市場的規則永遠是優者為王,《肯定列表制度》的標準對于我們而言是一種“過去式”,因為沒有睿智的遠見如何踐行供應商典范的豪言。
未雨而綢繆,這是對發展的超越
2006年,從作物研究中心到海峽研究院,從人才培養、科研合作到項目開發、新農村建設研究,我們與中國農大、南京農大、福建農大等實現了更加深度和廣度的合作,共同目標讓我們成為了發展伙伴。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,更需要把這些努力的力量進行適當的整合和聚集。
尋找共同目標的伙伴,這是對合作的定義
2006年,許多超大基地周邊的農民清晰地理解并享受了新農村的生活。 2006年歲末離年初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只有一年,而我們已經往這個方向努力了數載。時間正在證明,超大產業正以不斷增強的龐大力量繁榮著農村經濟,讓農民生活在產業經濟的發展中日漸富庶,讓農村財政在產業經濟的發展中逐年豐盈。由此我們亦可預見,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任何關于新農村的構想都將成為現實。
“三農”為大,“三農”為先,這是對方向的堅持
每一年,我們的發展都在方向的指引下,每一年,我們的發展都是指引下的方向。習慣于回顧不是為了陶醉榮耀和成就,是為了讓將來的發展更加堅實和有效。2006年已然過去,我們發現,我們對發展的信心更加堅定,我們對責任的理解更加透徹,我們對人才的發展更加尊重,我們對方向的信念更加堅持。